.

30例医务人员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的临床特征

最出名的白癜风医院 https://m-mip.39.net/baidianfeng/mipso_4858044.html

研医院年1月10-1月31日收治的感染新冠肺炎的30例该院医务人员的临床表现、实验室、影像学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

年1月10日首次发现本院1例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病区医生感染新冠肺炎,全院医务人员自此开始加强个人防护,以此时间点分为防护期和非防护期

防护期

日常诊疗活动时,穿工作服、一次性隔离衣、戴工作帽、N95防护口罩;

查房、采集呼吸道样本、气管插管、气道护理和吸痰及患者接触血液、体液、分泌物或排泄物时,加戴乳胶手套、防护目镜或防护面屏,严格执行手卫生

各科室加强病区管理、环境通风、物体表面的清洁消毒和医院感染控制工作,患者戴口罩

非防护期

未按甲类传染病防护要求进行规范防护

将年1月10-20日住院者作为未防护感染者,年1月21-31日住院者作为防护期感染者

30例患者在发病前均参与临床一线工作

具体科室分部如下

职业:医生22例,护士8例

性别:男性10例,女性20例

年龄:21-59岁,平均35±8岁

严重程度:普通型26例,重症4例

接触史:所有人均有近距离(1米内)接触新冠肺炎患者的直接接触史

平均接触次数:12次(7,16次)

平均累计接触时间:2小时(1.5,2.7小时)

症状:发热23例(76.67%),咳嗽25例(83.33%),头痛16例(53.33%),乏力或全身酸痛21例(70%),恶性、呕吐或腹泻9例(30%),呼吸困难14例(46.67%)

血象变化

血白细胞(WBC)4.0×/L者8例(26.67%)

白细胞(4~10)×/L者22例(73.33%)

病程中出现白细胞4.0×/L的患者4例(13.33%)

淋巴细胞计数1.0×/L者12例(40%)

肝功能异常者7例(23.33%)

心肌受损者5例(16.67%)

D-二聚体0.5mg/L者5例(16.67%)

CT影像学表现

30例患者入院时均进行了胸部CT检查,所有患者发病初期均出现了肺部影像学改变,主要表现为多发小斑片影及间质改变,短期内病灶迅速增多,进展为双肺多发磨玻璃影及浸润影,恢复期部分患者可出现实变及纤维条索影

肺炎累及单侧者11例(36.67%),累及双肺者19例(63.33%),其中4例(13.33%)表现为典型的双肺弥漫性磨玻璃样改变,具体见图1~3

肺部病灶完全或基本吸收者19例(63.33%),部分吸收者9例(30%),无吸收甚至肺部阴影增多者2例(6.67%)。具体见图4~10

CT影像学随着疾病的进展呈现出发病期、进展期及恢复期的动态演变过程,发病至进展期平均(7.62±2.28)天,进展期至恢复期平均(16±7)天

图1患者男,35岁,病灶局限于左上肺

图2患者女,34岁,胸部CT表现为双肺多发小斑片影

图3患者男,36岁,胸部CT表现为双肺弥漫性磨玻璃样改变

图4患者女,23岁,入院时胸部CT提示左下肺磨玻璃影及浸润影(图4)

治疗12d后复查病灶基本完全吸收(图5)

图6患者女,46岁,入院胸部CT提示双肺散在磨玻璃影及浸润影(图6)

治疗26d复查病灶基本完全吸收(图7)

图8~10患者男,39岁,入院时胸部CT提示双肺散在磨玻璃影(图8)

入院3d复查病灶明显增多(图9)

使用甲泼尼龙40mg/d治疗5d后复查病灶明显吸收(图10)

核酸检测

30例患者均予以咽拭子采集呼吸道标本,所有患者均进行了至少2次(采样时间至少间隔1d)的病原核酸检测,结果显示阳性者7例(23.33%),其中2例为第2次检测结果提示阳性

临床治疗

抗病毒治疗

30例患者均予以抗病毒治疗,主要包括静脉滴注利巴韦林注射液(0.5g,1次/d,5~7d)或帕拉米韦注射液(0.3g,1次/d,5d),口服奥司他韦胶囊(75mg,2次/d,5d)或阿比多尔片(0.2g,3次/d,5~14d)

抗菌治疗

所有患者均接受抗菌药物治疗,主要包括氟喹诺酮类、β内酰胺类等

免疫球蛋白和白蛋白

10例(33.33%)患者予以5%人免疫球蛋白注射液ml静脉滴注,疗程5~7d

5例(16.67%)患者予以5%人血白蛋白注射液50ml静脉滴注,疗程3~7d

干扰素

11例(36.67%)患者使用了α-干扰素雾化吸入

激素

4例(13.33%)患者双肺广泛磨玻璃样改变伴发热患者接受了甲泼尼龙治疗(20mg或40mg静脉滴注,2次/d,疗程3~10d)

吸氧

4例(13.33%)患者因气促加重,血氧饱和度降低行无创通气或经鼻高流量湿化治疗

护肝

7例(23.33%)患者出现肝功能受损,予以护肝治疗,主要包括葡醛内酯片、还原型谷胱甘肽注射液、多烯磷脂酰胆碱胶囊

预后

病情好转者27例(90%),稳定者3例(10%),24例(80%)已出院,6例(20%)仍在治疗中,无1例死亡

亚组分析

与防护期感染者相比,未防护期感染者重症比例增加,病灶累及双肺者增多

与普通型患者相比

重症患者平均接触次数、累计接触时间、BMI值、平均热程、白细胞计数、肝酶、LDH、肌酶及D-二聚体显著升高,外周血淋巴细胞计数及白蛋白水平显著降低

讨论分析

医务人员感染中医生高于护士,其原因可能为

(1)护士护理的患者相对不固定,在疫情初期散在发病阶段接触患者的时间较管床医生更少

(2)在日常护理中,护士均规范穿工作服、戴口罩、护士帽,吸痰时戴一次性手套

(3)防护前部分医生在坐诊和查房时未戴口罩等

医务人员患病科室分布

防护前感染者主要以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为主,部分患者由于合并心血管疾病或出现难以鉴别的呼吸困难收住心内科和综合科而累及相关科室

造成防护前医护人员院内感染的主要原因

(1)收治新冠肺炎患者早,对该病的传染性了解不足,医院尤其是收治科室医务人员均处于不设防的状态,未能及时采取有效的消毒、隔离、防护等措施

(2)收治患者中重症患者较多,医务人员抢救时必须近距离接触患者致感染机会增加

(3)医院一般病区布局、设施及防护系统不具备传染病诊治条件,早期消毒措施落实不彻底,未对患者的分泌物、排泄物进行规范消毒处理,室内空气中病毒浓度高等

(4)疫情初期,患者因不同症状可能就诊于不同科室,易造成误诊、漏诊,这也是感染前期多个科室病区医务人员同时感染的原因

(5)医务人员工作强度高、压力大,易过度疲劳,产生紧张、焦虑,导致抵抗力下降。本研究中3例患者连续3天工作超过14小时,2例存在失眠

采取防护措施后,相同时间内感染例数、重症例数及肺部病变累及范围均降低

防护后内科医务人员感染者明显减少,主要表现为多科室的散在感染,尤以人流量较大的急诊科、放射科、门诊、检验科为分布特点

防护后仍有医务人员感染的原因主要考虑以下因素

(1)可能存在部分患者防护前感染了尚处于潜伏期,于防护后发病的情况

(2)新冠肺炎患者在门诊就诊及住院期间未采取有效的防护措施,未自觉戴口罩

(3)隔离病房的分区设置和消毒隔离尚不规范

(4)防护过程中可能存在脱防护服动作不规范造成二次污染

(5)部分科室医务人员仍未提高警惕,个人防护措施落实欠佳。骨科防护后出现的2例感染患者主要由于收住的患者呼吸道症状不明显,未及时予以诊断及防护隔离所致

(6)由于感染人数的增加,造成专科门诊、急诊就诊及留观人数骤增,医护工作量增大,接触时间及接触频率均显著增加,以致防护期以急诊科医护人员呈感染高发状态

实验室检查结果分析

实验室检查提示随着病情的进展部分重症患者出现白细胞计数升高

一方面可能与激素的使用有关,另一方面需警惕院内继发感染的可能性

血生化检查结果提示部分患者出现肝功能异常及心功能受损,重症患者酶学升高更为显著,可能由于

(1)病毒感染直接引起心肌细胞和肝细胞损伤

(2)病毒诱导的全身炎症反应与免疫系统的紊乱

(3)药物相关性心肌和肝功能损害

重症患者BMI高的原因

可能与肥胖患者由于胸腹部大量脂肪组织的堆积和异常分布,出现咽腔狭窄、上呼吸道塌陷,肺底小气道闭合、远端肺组织陷闭以及胸壁顺应性和肺顺应性的降低,使气道阻力增加,呼吸肌做功和耗氧量增加,肌力和耐受力降低,通气/血流比值(V/Q)失调,进一步导致肺功能包括肺活量(VC)和FEV1尤其是补呼气(ERV)和功能残气量(FRC)的降低有关

病毒核酸检测阳性率低的原因

30例患者中仅6例患者病原核酸检测阳性,可能与咽拭子检测采集的标本均为上呼吸道标本,并未进一步行下呼吸道标本及血液标本的联合送检相关

激素的应用

在治疗上双肺弥漫性磨玻璃影及持续高热的患者加用了小剂量激素治疗并使部分患者获益,目前研究证据表明,糖皮质激素并尚不能降低患者的死亡率,且会延迟机体对病毒的清除,因此,对于激素使用的时机、剂量及利弊仍需更多的临床实践进一步证实

总结

新冠肺炎传染性强、医务人员感染风险更大,应严格按照甲类传染病管理

医务人员在不可避免的需要接触新冠肺炎患者的情况下,应严格按照医务人员暴露的程度和方式,采用分级防护措施

穿隔离衣、鞋套,戴工作帽、医用防护口罩和手套,严格执行手卫生等基本的防护措施可预防和降低感染风险

医院应加强院内感染的控制和管理工作、开设符合标准的隔离病房,加强对医务人员防护知识的培训,严格执行消毒隔离措施

在就诊和住院时,患者和家属应佩戴口罩

总之,做好防护是预防医务人员感染的重要的措施

我的


转载请注明:http://www.restreplica.com/ystl/9188.html